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

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关爱专项管理委员会

  • 回到顶部
  • 4001681898
  • 关爱卡微信小程序

深化体教融合,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重视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让青少年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爱上体育,收获体育活动带来的健康与愉悦,从而养成随时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

  青少年体育素养既包括个人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与修养,如参与意识、相关知识、身体素质及具体技能,也包括因参与体育而塑造的各种知识、技能、意识、个性、品德和行为等。当前,发展青少年体育素养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级各类学校将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摆在了重要位置。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好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优化新时代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实践路径,助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是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值得思考的内容。

 

以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为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对青少年体育训练、体育教学以及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投入,都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是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方面。在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引领下,学校应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征和体育锻炼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运动项目的青少年,制定训练计划与方案,从而提高青少年参与体育训练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在深化体教融合过程中,应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整合学校比赛、U系列比赛等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激发青少年参加各类体育赛事的积极性,让青少年在赛场上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要不断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公平竞争的体育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在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提升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优化青少年体育教学,是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手段。各类学校应以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为引领,打造体育精品课程,开好传统项目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特色体育项目,让青少年习得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塑造良好道德品质。引导青少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多样化体育项目、汲取多元化体育文化,不断发展和强化其体育知识素养、体育技能素养、体育道德素养,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培养青少年体育品德,是提高青少年体育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应将体育品德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将女排精神”“奥运精神等优秀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笔者作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的一员,与全队人员携手共进,最终取得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项目的冠军。这不仅让笔者从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中感受到全体女排队员的顽强拼搏精神,还让笔者从更团结的奥林匹克价值中体会到全体女排队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因而,推进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才能让其自主开展相关训练竞赛,在课堂教学比赛的传球中感受团队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接球与扣球中体会拼尽全力的顽强拼搏精神,从而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课堂教学学练赛评有机融合,为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精神内核。

 

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程是体育作用于青少年身心、发挥教育作用的重要媒介。体育课程内容除了体育技能训练外,还涵盖了基础体育知识、运动健康知识和体育文化知识等内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发展强调提高在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体育个性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在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的整体性需求下,体育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尤为重要,要防止体育课程内容过早专项化、缺乏实践性、过于低龄化等,杜绝体育与健康课被占用等现象,要解决学校管理者不重视体育、体育教师主体责任不清、学校自主参与体育意识不强的现实问题。

  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是融入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课程知识里的。要激发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和实践,切实解决体育与健康课内容形式化、课程考核随意等问题,就要把开好体育与健康课摆在重要位置。要组织体育社团,开辟体育场馆,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积极开展体育课题研究,把现实难题作为研究的课题,以课题研究来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

  学校应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体教融合是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学校要将健康第一理念落到实处,引导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由着眼身体健康、未来发展转向体育素养培养。要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培养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懂得青少年个体是体育素养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和受益人。

 

深化体教融合,多措并举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

 

  加强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契合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与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密切相关,体育课程建设应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首先,课程目标设置要具有发展性,要依据青少年体育素养各维度如运动技能、体育个性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设置与青少年各学段身心发展规律相符的课程目标。其次,课程内容安排要具有渐进性,在遵循各学段体育课程目标前提下,结合本地域、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并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各运动项目的特性构建满足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青少年各维度素养不同发展阶段衔接的有序性。再其次,创新课堂教学要具有科学性,体育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组织、精心评价,针对所教授青少年的身心状况制定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水平层次、性别层次的课堂教学方式,力求全方位地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

  强化体育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发挥以体育人功能。在深化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需要明确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超越符号知识的狭隘定位。一方面,要不断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明确体育文化知识、体育运动项目、体育精神中承载的优秀文化和深刻价值内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培养青少年体育知识、能力与意识的基础上,要能够根据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的不同需求,选择并运用适宜的教学策略,提高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有效生成。体育教师应尊重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对其采取积极肯定的态度,根据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的不同诉求,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环境,形成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合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养成与发展,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校家社协同,能有效减少青少年在复杂环境中对体育素养的认知矛盾。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系统性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在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协同共育环境。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在共育环境中的职责分工,将其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体系,提高协同效力。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学校管理。根据学段内青少年发展的阶段特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优化考试内容,强化学生的体育实践与合作。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通学校与家庭间的绿色通道,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精准提供运动方案。三是强化体育社会实践的作用。把体育课堂扩展到学校之外,以体育场馆、体育赛事活动为主线形成特色体育研学,通过研学实现体育知识科普、扩展训练、竞技体验等实践的累积,提升青少年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

(作者:徐云丽)

2024-12-27 12:36